凭运气赚的钱,凭本事亏掉
这是思维补丁的第756篇文章
很喜欢,非常好听。
头图可以说是“最贵的一句话”。
“千万不要在成功中学习如何更成功”
“生命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不公平的。”
塔勒布写在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里的这句话,由一个历经过周期起伏的人读来,显然会有更深刻的体悟,以及痛感。
毕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到处都是这句话的戏剧性映射。
两个同样阶层,同样工作,家庭背景、勤奋程度和天赋智商都相近的人,一个人在20年前就开始凑钱买房子、换房子、借钱借贷款上杠杆再买房子;而另一个人因为患有“借钱及利息恐惧症”,一直在攒钱希望全款买房,到最后绝望地陷入攒钱借钱凑首付的尴尬境地——
仅仅因为学习和事业之外的“偶然性选择”,20年的时间,两个人的财富维度,差距之大可能已经完全迥异于两个阶层。
“有时,生活中一点小小的优势,可以带来高得惊人的报偿;有时,一无是处的人,却因为随机性提供的小小帮助而平步青云。”
当然,周期是一把永恒锋利的双刃剑,上面的这句话,今天则又有了完全相反另一个剧本:
两个同样阶层,同样工作,家庭背景、勤奋程度和天赋智商都相近的人,一个人掏空了六个钱包终于凑够了首付,在2021年上半年买下自己心心念念的大房子;而另一个人因为患有“选择恐惧症”,一直犹犹豫豫没有买房,三年后的今天他惊喜地发现,自己的犹豫为自己省下了一笔打工十年,也未必能攒下来的巨款。
2021年上半年举债买房的,三年时间,轻则跌没了首付款,重则房价打了对折,运气最差的,则是在还房贷的同时,还面临着一个交楼遥遥无期的“烂尾楼”。
若是“福报”浅一点,再遭遇大厂的“毕业式裁员”,3年前一个令全家人欣喜振奋的决定,直接导致了一个家庭的资产负债表,一夜之间陷入到崩溃的境地。
塔勒布本人肯定是“成功学”最坚定的鄙夷者,他似乎永远戴着一副讽刺和怀疑眼镜看所谓的“精英”和“成功人士”,从《黑天鹅》到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,他这些书絮絮叨叨,写来写去,反复阐述的核心观念之一,就是:
不要觉得你自己有多么牛逼,更不要误以为你今天所取得的成就,是因为你聪明睿达或能力卓绝,你可能只是一个随机漫步的傻瓜,幸运地走进了一片时代赐予的“奶与蜜之地”。
(二)
如果你这几年投资了基金,大概会对塔勒布的观点产生强烈共鸣。
四年前,一众蓝筹白马股在基金经理的“抱团”之下,走出了气势磅礴的“核心资产牛市”,资本市场上的各种“茅”动辄都被炒到100多倍的PE。
与之相对的,是投资者对各路基金经理的“造神式吹捧”,一些基金经理甚至在微博上拥有了粉丝团。
因为站在那个周期节点,投资者确实闭眼买这些明星经理的产品,就可以轻松赚到钱,无关智商水平、投资能力或性格优劣,每一个人。
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是有一些铁律在的,譬如所有人都可以轻松赚到钱的市场,显然是畸形的,而畸形状态是不可持续的。
仅仅四年过去,基金从打工人念兹在兹的“睡后收入”,就变成了韭菜绿的一场噩梦。
有多少曾经全网拜服赞美的明星基金经理,如今早已泯然众人矣,每天晚上都要被基金持有人问候八辈祖宗。这些人管理费收着,几百万年薪拿着,净值收益还不如我这个自封的双桥巴菲特。
那一年基金经理也特别爱接受采访,我不幸看过其中的几篇人物报道,他们大多是清北名校毕业,在采访中也一直强调自己热爱学习和阅读,几乎全部勤奋异常,每周80个小时以上的勤奋调研和工作强度是标配。
其实这些言辞背后,多少都有意无意地在暗示投资者,我业绩强是因为我能力强,智商高、判断准又足够勤奋,可今天再去翻看这些采访,结合他们当下“碎钞机”一样的投资业绩,实在是显得令人无比困惑。
塔勒布说,在任何一个时间点,赚钱最多的交易者往往是最差的交易者,因为他可能是最适合上一个循环的人。
其实这句话无意间便解答了所谓的“基金冠军魔咒”,即当年取得冠军收益的明星基金,下一年往往表现差强人意,甚至经常性跑输行业平均基准。
因为波动才是周期永恒的状态。业绩冠军往往意味着非均衡的、极端的、激进的投资风格,而这样的偏态,显然不会持久。
当年重仓医药股取得业绩冠军的基金经理,可能并不是因为他的洞察力、判断力和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人,很可能仅仅是因为行业周期的贝塔而已。
有一句话常读常新:
人总是将时代赐予的贝塔,误当成自己的阿尔法。
(三)
四年前,张雪峰老师力荐学霸们选择土木工程专业,理由是他向来看重的核心利益:这一行老赚钱了!
也是仅仅四年后,那些听人劝的学霸从各大名校的土木系毕业出来,蓦然发现,变天了!如今已不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,而是整个行业都在饿肚子。
站在四年前的时间节点上, 张老师的建议似乎没有任何毛病。毕竟,那是大大小小数万家房地产公司最辉煌、最兴奋、最贪婪的时刻。
头部公司简简单单办个年会,可以豪到包机去三亚,给员工包五星级酒店搞趴体,一晚上开数百瓶茅子。
行业里胆子最大的人,撬动了最多的“财富”,也理所当然异化为了最狂妄、最自信的人,眼看他纵横捭阖,多元化布局矿泉水、粮油、乳制品甚至新能源汽车……
被时代红利眷顾的人,大概会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,理所当然地应该做什么成什么。
可只一夜之间,楼塌了。曾经的首富锒铛入狱,那头似乎可以吞噬一切的万亿巨兽,如今只能趴在帝国轰然倒塌的残垣断壁上苟延残喘。
人们常说,失败是成功之母。这句话其实反过来也成立,甚至可以说,这句话的反面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,即以周期的视角来看,成功本身也会孕育失败。
霍华德·马克斯就在《周期》中写道:
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功并不是好事。成功会改变人,但通常不是把人变得更好,成功会让人觉得他们很聪明,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。事实上,很多人的成功只是因为很幸运,因为贵人相助。”
《黑天鹅》一书中对此有个精巧的比喻,如果找一群书呆子去研究取得成功的亿万富豪的“成功特质”,很可能会得出一些特征明显的共同标签:勇敢,富有冒险精神,乐观。
可是研究创业失败者的特质,你也会发现这些失败者普遍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,比如:勇敢,富有冒险精神,乐观。
同样的一个维度,人们恭维成功者是做大事者不拘小节,而只会鄙夷地扔给失败者一句告诫,细节决定成败啊!
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成功全凭实力,毫无侥幸,只有失败时,才会把它归咎于运气不佳。”
所以,人很难在“成功”中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
90%的女生认为自己的长相可以打7分及以上,90%的男性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。
这不算夸张,如果调查的是“性能力”,以我们男人的尿性,恐怕100%的男人会认为自己可以轻松超越90%的男性。
这是心理学所谓的禀赋效应,而成功则会显著放大一个人禀赋认知。把平台当能力,坐享红利却总结为这是自我奋斗的成果。在飞机上跳高的人,却以为是自己的动能让飞机得以升空。
(四)
不难发现,那些内省的成功者,在提及自己的成绩时,“运气”是一个极其高频的词汇。
因为只有亲自涉过周期之川,才能明白,一个人、一家公司、乃至一整个行业,在面对周期这头硕大无朋的灰犀牛时,显得多么孱弱无力。
当然,敬畏周期,敬畏趋势,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个人奋斗。
自我奋斗仍是极为必要的,重要的是,面对周期如此磅礴宏大的事物,自我精进和奋斗是作为个体,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事情。
敬畏周期,内省自身的目的,是清醒自己处于周期中的位置,一个人有了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才不会鲁莽无畏,才不会误把时代红利错当个人本事,才不会动作变形,才可以活得长久。
一个典型案例是这两年懵懂入局餐饮行业的“小白鼠”,这其中最为惨烈的一群人,恰恰是那些曾经在某一个行业抓住过红利周期的“0经验创业者”。
一个拥有985名校学历背书,互联网大厂中层背景,自诩拥有“互联网思维”的人,在店铺选址时,恐怕会狂妄地以为,自己能够对餐饮这种毫无想象力的传统行业实施降维打击。
结果呢,本来想凭借自己的大厂经验和互联网思维,来传统行业大干一场,没想到被现实结结实实地按在地上大干了一场。
霍华德·马克斯在自己写给投资者的备忘录中这样写道:
“人总会一直坚持自己明显错误的决策,而不是承认错误,改变主意;人总会在吃大亏之后急于想要捞回损失,却亏损的更多;人在预测错误之后只会给自己找理由,却死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预测失误;如果得到的事实信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,人经常不是改变想法,而是改变信息、抵制信息、歪曲信息,甚至主动拒绝信息。”
本山老师的这段对白,有那么一段时间传播甚广,人们借此讽刺那些抱怨大环境的负能量发言者。
不过,这两年这张图已经渐渐没人再拿出来了,也许,是当初出言讥讽的人,也感受到了一丝丝寒意吧。
其实一旦坦然接受这句话的底层逻辑,你会发现这句对白其实很有道理:
就是这个世界上99%的人都是资质平庸的泛泛之辈,你无法对抗周期。
人不该在凛冬播种,也不该在暖春贮冰。
以前我们过于服膺于创新,而往往忽视经验和历史。如今经验终于褪去了贬义的标签,“穿越周期者”成为人们向往的样子。
是因为随着世界的打开,阅历的提升,生活经验的磨砺,越来越多的人突然意识到,自己其实不过是一个“随机漫步的傻瓜”。
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者会突然发现,自己的位置、成绩和成功,其实无甚秘密,甚至仅仅只是早生了几年。
因为他们见识到越来越多比自己更聪敏,更优秀,更勤奋,更努力的人,仅仅只是晚生了几年,人生境遇和宏观环境,竟是云泥之别。
如果一个70后的“精英”,现在去00后们的招聘现场走一圈,你问他人生是“运气”更重要,还是聪敏、勤奋和能力更重要,你猜他会看到什么答案?
写到这里,耳边不由地再次响起一位长者的感叹:
“一个人的命运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。”
这里是思维补丁,谢谢你的阅读。
PS.「超慧选」小店今日上新,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选购:
【继续阅读】
【作者简介】
慧超,前媒体人、资深品牌公关顾问
作家,已出版《这个世界不欠你》
本文系网易新闻•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【思维补丁】原创内容,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
—End—
若觉可读,欢迎推荐给朋友,甚幸!
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,不提供救赎!